漳州寺廟大全之雲霄縣碧湖巖

佛教是我國擁有最多教徒的一個宗教,它也是世界三大教會之一,影響力深厚。寺廟是佛教法師信徒們傳播佛法、信徒上香祈福的一個宗教場所。今天,我們來看看漳州寺廟大全之雲霄縣碧湖巖,位於雲霄縣馬舖鄉梘河附近的九龍山麓,你是否也對它感興趣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漳州寺廟大全之雲霄縣碧湖巖


  九龍山陵自西北而來,弧形環抱山坳中明澈一湖,形似“九龍探湖”。左右有獅子峯、象尾峯,稱“獅象鎮水口”;明代天啓三年癸亥(1623)默然禪師於此山坳興建佛寺,取名“碧湖巖”。佛寺坐西向東,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巖宇臺基高砌,二進一殿,左右兩廂。前後各呈三山形懸山頂擡粱式結構。巖寺歷代屢有重修,近期修建後的主體建築爲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佛寺正中闢大門一個,門上陰刻行楷大字“碧湖巖”。門兩側懸掛門聯:“碧山聳秀,四面春風開慧眼;湖水澄清,一輪皓月印慈心”。

門廳設觀音殿,兩側置寢室,擡粱式木石結構。梭形石柱鐫“和山結秀金鋪地;碧水澄波月印湖”楹聯一對,爲筆力遒勁的行楷大字。大殿臺基高出門廳3米,前依左右廊配築廊亭。左廊設置折轉梯,右廊設弧形旋梯,可供遊客攀援上殿。大殿樑架、瓜柱、獅形駝墩皆古樸大方,主祀三寶佛。兩側耳室。大殿護欄前是5.8米,3.15米的長方形天井。大殿前梯臺的左壁,鑲嵌乾隆十二年(1747)《碧湖巖志》載述了明天啓三年住持僧“默然禪師”募施首開道場的史實。

  乾隆三十年(1765)《碧湖巖緣田碑》,記載此後數代住持僧名次:明祟禎五年(1632)二世祖印空募建香燈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世祖徹虛置香田;乾隆九年(1744)六世祖振恩募緣重興;乾隆十二年(1747)住持僧海義重修。殿前門廳觀音龕後,也立《碧湖巖志》碑刻一方。碑高1.36米、寬0.48米、厚O.1米、底座高0.38米。上端對削抹角,雙面刻字。正面勒“南無大方廣佛華巖,大乘妙法蓮花經”字樣,上端飾明月雲團浮雕,兩側刻纏枝花卉。碑陰面向天井,刊捌《碧湖巖志》。內容爲明天啓三年至清雍正四年衆信士緣田、舍谷、捐銀等情況,雍正四年(1726)八月立石。

巖地臺基前豎立舊碑文3方,爲乾隆八年(1743)由何子祥撰寫的《重修碧湖巖記》;乾隆五十年(1785)庠生何玉振撰《重興碧湖巖記》和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土何名儒撰《重修碧湖巖記》。

佛寺左邊闢一山門。寺後依山坡築擋土三層,表面以亂石幹砌,環護後牆。寺圍古柏蒼松蔭翳,環境清幽僻靜。巖右山坡叢中,有一處“四木連枝”的自然景觀,即有四種不同的樹木穿纏在一起,同蒼共榮。巖寺前清泉潺潺,小橋穿樹,古藤盤崖。寺前曠埕圍牆的山崖下,有澗泉自巖寺左右沱匯成窪,形成寺前元寶形月池,正合何子祥碑文中描述的“一湖水月初開鏡,萬里松風遠聽濤”之佳句。

巖寺左前方,建“甘露寺”一座,平面呈六角形鋼筋混凝土結構。亭柱嵌聯“誠願世人行善事,忠心無二報家國”。

碧湖巖,青山綠樹環抱,屋頂精雕龍鳳花卉瓷塑,是雲霄縣比較悠久的深山古剎。1985年元月15日,被雲霄縣人民政府公佈爲首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