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性惡論觀點是什麼?什麼是性惡倫

法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政治的核心思想,法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時期,在春秋時期各種文化出現,有了百家爭鳴的一派景象。法家文化是漢文化中濃厚的一筆,你對法家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法家的性惡論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法家性惡論觀點是什麼?什麼是性惡倫

韓非主張人性惡比荀子更加鮮明徹底。《韓非子·.奸劫弒臣》說:“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人爲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爲而不周於爲己也。”《韓非子·備內》說:“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就只有接受其惡的本性,唯其如此,才合乎天意。所以韓非認爲,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現行政治政策就必須以人的本性爲依據,要因循它,而不是對它加以否定。“因”或者說“循名責實”是法家學說中一個重要原則,早於韓非的慎到曾說:“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爲也,化而使之爲我,則莫可得而用矣。用人之自爲,不用人之爲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韓非也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故明主之治國也,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過受罪,以功緻賞,而不念慈惠之賜。此帝王之政也。”法家明確表示不要親情,不要恩惠,因爲親情和恩惠會連帶出許多複雜的因素,把社會秩序搞亂。人是自爲的,亦即利己的,因此不可能使人利他。但是恰恰是因爲有人的利己,纔可以使人由自爲轉爲爲公和利他。因爲人爲了利己,就必須依循國家政策的引導,也必須躲避國家法律的懲罰。於是,利己轉而成爲了利他。法家是最強調國家秩序的,而法家的人性論理論基礎則是毫不隱諱地承認利己,承認性惡。

對於荀子性惡論的本意,學術界也曾有學者予以理解,甚至支持荀子的觀點。

性惡論的後世評價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着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僞”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僞(人爲)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爲博學並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爲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爲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文學家和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展成爲標題論文,標誌着我國古代說理文趨於成熟。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爲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爲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結:法家思想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由戰國前期的李悝(約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發展。戰國末期的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