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說

唐朝泓治大師福地傳奇

唐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說

 

唐朝時期,有一個聞名於世的地仙名叫泓治大師,他是一個受朝廷重視的風水師,但他喜歡雲遊名山大川,過着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並愛在大自然中尋龍布穴,一次泓治大師從東都洛陽雲遊回來,對當時的老宰相說:“我這次在關門路左旁尋得一處真龍之穴,從來龍氣勢來講,九峯連續曲曲而至,猶如大將軍出陣,匹馬單刀直入金盆,明堂寬闊能容馬,小溪水之玄曲曲,經向上而消,最妙的是來龍巒頂,有一池清澈的養龍水。穴位左右砂峯山巒起伏,一層高過一層,而且是旗幡招展左擁右抱。案山一字橫過,案後露出沖天文筆尖峯。此局乃左水倒右,水口位砂巒獅、象形緊鎖兩旁。在此地葬後定能出宰相”,老宰相聽後心感驚奇,問道:“誰人有福得而居之?”,泓治大師雲“老相爺應向吾皇稱病,在家休息三日,你的屬下必定前來請安問候,我藏身於簾子後面靜觀,看那位有福之人出現,就將此地贈之”,老宰相聽後覺得此法甚妙,便依法而施之。

    稱病三天之中,上自皇親國戚三公六府,大小官員無不前來問候,泓師於簾後靜觀之,可見之人,不是無福消受,就是無德居之,或者是沒有更大的鴻福,還說:“這些人就算是葬下此地,不但無福消受,反而會帶來禍患”,心中正嘆息間,突然門外傳來僕人的通報聲,說:“京尹源乾曜在門外等候召見”,由於他的官職太小,老宰相正想拒之,只聽泓治大師說道:“正主來了,快快召見”,宰相聽後於是召見了源乾曜,原來源乾曜並不是前來看望宰相的,而是前來請假的,宰相心中正煩,只聽簾後泓師說道:“此人貴與爾平,不可怠慢,此地非他莫屬”。宰相正要開口,忽聽源乾曜眉頭緊鎖地說道:“我家祖墳在洛陽關門,今年家中父親又去世了,請允許我告假回家辭別”。(據禮記上說“當時凡是家裏死人下葬的日子、舉行法事的日子,後人、親戚、朋友都要到墳前辭別”)老宰相與泓師一聽,正合其意。於是老宰相就把泓師的話給源乾曜講了一遍,並要源乾曜與泓治大師一同回去,助他得到風水寶地葬親。而源乾曜卻推辭說:“我爲官清廉,家裏貧窮,沒有錢財買如此好的風水寶地,並且以吾的身價,沒有資格請泓治大師爲其葬親”,在源乾曜的再三拒絕下,宰相與泓師只能嘆而罷之,源乾曜就自己回家去了。

    事過兩年,泓治大師再度雲遊洛陽路經關門時,他就尋訪源乾曜的老家,並問其祖墳位置,這真是無奇不有,巧到毫巔,原來源乾曜父墳於兩年前,正葬在泓治大師所要贈給他的穴位上,泓治大師眼睛一亮,頭腦中翁翁作響,於是打開羅盤立向消砂,前觀後察,審視良久,心中嘆道:“真是上天之造化,福人自會居福地也”,而且堂局之中,該落之位現已落,該起之所現在也起了,該修之地也已培補,該去之位也已經除去。泓治大師回去後,將此事的真況告訴了老宰相,並說道:“真是天助源乾曜富貴啊!”。

    後來源乾曜果從京尹一直提升到宰相,其發的速度之快,也不過是二十年內的功夫。

 

 
唐僧頂骨:大報恩寺地宮裏最值錢的寶物之謎


 

大報恩寺位於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幹裏。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傳說爲紀念其生母,在1412年到143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羣。其中有一座我國惟一被史料記載的琉璃寶塔,因爲美麗和榮耀,被世人稱作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廟,歷經滄桑,見證了數代王朝的興衰榮辱。
  金陵大報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經歷過多少次的劫難,最後又如何毀滅?奢華的背後,究竟具有多少藝術價值,究竟擁有多少奇珍異寶?

一、擁有世界奇觀的皇家寺院(略)
       二、鎮寺之寶散落何方

大報恩寺建成後,幾經劫難。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廓一百四十餘間焚爲灰燼;萬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千兩使之得以重修,清順治十八年以後,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記載。最後一次是清嘉慶七年 (1802年)修復竣工後,繪塔圖並附志。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英軍“康華麗”號軍艦上籤訂,中國進入有史以來最黑暗和恥辱的年代,身在南京的大報恩寺塔也開始走向覆滅之路。先是入侵的英軍,他們瘋狂地剝取塔身的琉璃瓷磚,大量盜取塔內供奉的金佛。1842年9月30日,英國軍艦滿載着他們從大報恩寺塔上掠奪的文物揚長而去。雖然在僧人的抗議下,英方作出了一點賠償,但連他們自己都承認“這筆錢遠遠低於實際損害的價值”。大報恩寺塔遭此重創,再也沒有了往昔金碧輝煌的風采。
       恩寺琉璃塔

1854 年,清軍攻克雨花臺後,太平軍爲防清軍佔據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遂“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燬”。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毀於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了嚴重的內訌——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深恐大報恩寺塔被石達開用以充當攻城的炮壘,於是竟下令將這矗立南京城長達400多年的巨塔摧毀,琉璃塔和大報恩寺都被夷爲平地。
  大報恩寺本來就位於城外,琉璃塔被炸燬以後,寺院日見衰敗。1865年,江寧機器製造總局在大報恩寺遺址附近建造廠房,寺院遺址逐漸被蠶食瓜分,原本藏在大報恩寺的寶物也慢慢流失。而數百年後的今天,在這一帶,就只剩一些當年的遺物了。
  1958年,南京出土了很多五彩琉璃構件。因爲發現將其砸碎和泥後,做出來的磚頭耐高溫,非常符合建造大鍊鋼鐵的“小高爐”的需要,於是大量構件都被送進了粉碎機。當考古人員趕到現場時,滿山遍野,到處都是琉璃構件和殘片。一年之後,他們清理出3座殘窯,開挖了3條探溝。在3號探溝,考古人員先後兩次發現了一批五彩琉璃構件,和普通的琉璃瓦不同的是,它們不但多爲寶塔部件,而且龍紋、佛教圖樣兼而有之。有的上面還編號並註明層數。
  “發掘出的部分構件,後來被複原成一件琉璃拱門,現存於南博。”數十年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汪永平參與了琉璃拱門的復原,“那是明永樂年間的作品。拱門的位置應該在一座琉璃塔三層或四層,加上其他史料的對照,我們認定這些就是大報恩寺塔的五彩琉璃構件。”#p#分頁標題#e#
  謎底並未就此解開,汪永平介紹說,據明末張岱《陶庵夢憶》、清代張尚璦《石裏雜識》所載,當年建造大報恩寺塔時,共燒製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構件,以供日後維修時更換。其中一套用於建塔,另兩套則編上字號埋入地下,若塔上損壞一塊,只要將字號報告工部,就可將備件取出,對號補砌,天衣無縫。可是史料記載中的那兩套構件,究竟埋藏於何處?由於年代久遠,確切地點如今仍是個謎。不過,光一個復原的拱門,已經讓汪永平等專家讚歎不已,那九級五色琉璃塔該是如何奪目,而整個金陵大報恩寺又該如何的奢華?

 南京的毗盧寺有一座38米高的萬佛樓,樓頂供奉的是鎮寺之寶,其中的一件就來自大報恩寺。最西面擺放着一個“金鐵大磬”,磬前靠着一個小銅匾,上面寫着:明永樂年間,由金鐵合制而成……原供於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內,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寺毀於戰火,大磬因而流失民間,清光緒年間兩江總督曾國荃建造萬佛樓,從民間幸得,供萬佛樓。

 據寺內僧人介紹,太平天國戰爭後,湘軍將領曾國荃升任兩江總督。因與南嶽衡山海峯法師有約在先,所以將兩江總督府(今總統府)臨近的一個小庵擴建成毗盧寺。極有可能是當時新建成的毗盧寺中需要大型法器,曾國荃便派人去大報恩寺的廢墟中收集了一些法器轉給毗盧寺,這件大磬就是其中的一件。

此外,大報恩寺塔中另一樣藏品更引起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爭奪,那就是玄奘的頂骨。

玄奘於長安玉華寺圓寂後,原葬於白鹿原,因爲唐末黃巢起義,墓地被毀,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直到988年,南京一位名叫可政的和尚,到紫閣寺修行,無意中發現了頂骨舍利、金鉢以及一些衣物,於是將頂骨與石碑千里迢迢地揹回南京,並把它供奉在天禧寺裏,天禧寺也就是後來的大報恩寺。
  1942年11月初,駐防在南京中華門外的侵華日軍高森隆介部隊,在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上建造“稻禾神社”,挖地基時挖出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記載玄奘頂骨輾轉來寧遷葬的經過。儘管日軍嚴密封鎖消息,但是各種傳言仍然不脛而走,被多家媒體曝光。日軍迫於輿論,承認玄奘法師頂骨出土的事實。由日軍高森部隊交給汪精衛政府,由僞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接收。移交的文物中包括玄奘頂骨、金佛像一座,納骨小龕以及玉飾寶、古錢若干。
  由於玄奘大師的名聲顯著,各地均想迎請供奉,致其靈骨一分再分。如今,玄奘舍利分別保存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學、日本琦玉縣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據九華山僧人介紹,相對而言,南京九華山的那份舍利,1943年封存後,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沒有被動過,應該是最爲完整的。
  玄奘頂骨和金鐵大磬都能成爲一方寺廟的鎮寺之寶,那金陵大報恩寺又該是什麼樣的規模?兩者之外還有什麼珍品沒有被發現?

2008年,在修整大報恩寺遺址時,工人們突然發現了地下的寺院地宮。地宮中最引人關注的要算是一隻鐵函了,這隻鐵函不僅是體積大,包裹嚴密,而且在地宮中還發現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長幹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記”,一下把這個地宮提前了四百多年,成爲宋代文物,令考古專家更爲興奮。而且,石碑上還記載:函內藏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諸聖舍利”、“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
  這隻鐵函在轉移至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地庫後,也於8月6日揭開了它的面紗。

 

專家現場開啓鐵函

當天下午4點發掘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此時,鐵函已處於無水狀態,絲織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現出來。隨後,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從地庫中傳出,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輕輕提起鐵函裏絲織物的一角,可清楚地看見包裹中的一個塔狀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還很新,在燈光下發出藍光,非常神奇。“很顯然,這是一座鎏金七寶塔,塔身有精美的裝飾圖紋,高度和體積還不能確定,要進行畫圖、測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錦繡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華國榮說,上千年的絲綢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貴的文物,無論如何也要想法保存好。爲防止寶塔暴露在空氣中遭損壞,絲織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七寶阿育王塔”的“七寶”是哪七寶呢?據專家介紹,大體上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爲七寶,將之作成“微型寶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南朝高規格的佛塔舍利都是用錦緞包裹的,梁武帝在復建長幹寺時,就是用“九重錦繡”包裹了地宮裏的舍利和供奉物。唐朝潤洲刺史李德裕從禪宗寺塔的地宮中得到一批舍利,也是用“九重錦繡”包裹放置金棺銀槨裏,此次鐵函裏的“微型寶塔”也同樣被證實是用絲織物包裹的。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討論後,之前發現的寶塔,被確認爲石函碑文中記載的“七寶阿育王塔”。這座高1.1米、邊長0.48米的銀質鎏金塔,是世界上出土的迄今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阿育王塔。該塔與浙江雷峯塔地宮出土的純銀阿育王塔形制相同,但高度是其3倍,寬度是其4倍。專家們將其稱爲“解開千年結,露出鎏金塔”。
  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鎏金塔的精美震撼,只見塔剎頂部靠近塔尖處有一個被稱爲智慧珠的圓形寶珠,寶珠下是蓮瓣託座,塔尖下共有四重圓形的相輪,上面佈滿了精美而規則的纏枝蓮瓣紋,邊沿上是細密的連珠紋,相輪四周還有用鏈子掛着的小鈴鐺。其中第四層相輪略有損壞,脫落的輪片表明,相輪爲中空。專家解釋說,蓮花是佛教的聖花,因此佛教法器上常見蓮花紋,這些花紋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金銀器工藝的最高水平。


 七寶阿育王塔只現出塔頂的部分,塔身很有可能是被焊死的

考古人員還在塔剎底部發現了一枚銅鏡,銅鏡用帶子扣在塔剎上,只有1/3露在外面,似乎可以起到支撐作用。經歷千年時光,二者已經粘連在一起,考古人員沒有對銅鏡現場提取。
  塔剎下便是塔身,塔身四個角上各有一根向上豎起的山花蕉葉,上面同樣佈滿了細密的花紋。讓人稱奇的是,每根山花蕉葉內側都有一尊淺浮雕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頭頂有髻,身披袈裟,袒露右肩,端坐在蓮花座上。#p#分頁標題#e#
  由於這座七寶阿育王塔四邊幾乎頂到鐵函壁,因此塔身和塔底的模樣仍無從得知。不過它的體積仍然讓考古人員非常振奮,一般的出土阿育王塔高度只有二三十釐米,而這座七寶阿育王塔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塔王。
  隨着七寶阿育王塔的確認,專家們基本斷定,碑文中記載的“感應舍利十顆”、“佛頂真骨”和“諸聖舍利”,都應該藏在七寶阿育王塔的塔身裏。不過,曾經主持浙江雷峯塔地宮考古的黎毓馨表示,能否從塔身中取出這些聖物仍是一個未知數。根據史料和地宮碑文記載,雷峯塔阿育王塔內瘞藏的就是佛螺髻舍利,然而塔身是被焊死的。爲了保護文物,雷峯塔阿育王塔塔身內藏在金棺銀槨內的佛螺髻至今未取出。
  而此次的七寶阿育王塔(1011年),和雷峯塔地宮中出土的阿育王塔(971年)無論年代還是形制都非常接近,它的塔身也很有可能是被焊死的。考古就是這樣充滿未知和懸念,只有當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取出,人們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一睹佛骨真貌。

 

 

武則天乾陵中暗含風水玄機

 

武則天在位時對唐朝和中國歷史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而她與丈夫、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國運的影響,堪輿家認爲,也不可小視。

    乾陵位於今天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160裏,與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等山脈遙相呼應。與昭陵陵址是李世民自選九嵕山不同,據說乾陵的擇選是很專業的,由當時掌管大唐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敲定。   


    圖:位於梁山主峯的乾陵,地貌如睡婦人,雙乳凸現

唐時人才很多,在社會上宮廷中都很活躍,李淳風爲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定的人,傳世作品有《推背圖》、《甲子元歷》,《乙巳佔》等。另外一位就是參與爲李世民卜選寶地的袁天罡。袁天罡是占卜高手,與李淳風一樣,預測沒有不準的,是當時的神人。

    用今天的話來講,他們都是當時的學術權威、社會精英。李治爲李世民第九子,長孫皇后所生,因李承乾被廢得位,於公元649年登基。當了皇帝后不久,根據慣例,李治就派袁、李二人“旅遊”看風景去了,爲他選風水寶地。

    據說,袁、李二人跑了不少地方。袁天罡來到關中後,一次於子時觀天象,發現山間有一團紫氣升起,直衝北斗。紫氣出現是一種吉兆,順着這團紫氣,袁天罡找到了這塊地方,並在地裏埋了一枚銅錢作記。

    李淳風后來也找到了這個地方,但他從地理學的角度探求風水,發現梁山二峯東西相對,遠觀貌似女性的一雙美乳;縱觀全局,整個陵區所在就如一個熟睡之中的貴婦人,妙不可言,貴若天尊。李當時即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將定針插入算定的地方作記。   


    圖:位於梁山主峯的乾陵,地貌如睡婦人,雙乳凸現

李治得報後,便讓舅舅長孫無忌前去察看,再作定奪。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長孫無忌尋到袁、李二人作記的地方時,驚得目瞪口呆,李淳風的定針正好插在袁天罡的方形銅錢眼中。

    乾陵所在的梁山因地貌酷似女性的一雙美乳,當地人又稱“奶頭山”。此山近看奇偉,遠觀則低平,袁天罡認爲陰氣太重,弄不好李家的龍脈會讓一個女人所傷,壞掉大唐的千秋好事。

    袁天罡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梁山在九嵕山的西面,而大唐的龍脈在其東,他認爲已葬入李世民的昭陵所在的九嵕山爲大唐龍首。按堪輿術中的風水位序說和傳統的“昭穆”葬制,兒子李治應該葬在老子的下首,從下方的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一帶擇選,現在一個婦人卻“騎”在李姓男人的頭上。

    從風水寶地的格局上講,梁山東西兩面環水,藏風聚氣,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都曾鍾情於梁山,不可謂不是風水寶地。當時的風水先生也都承認這一點,據說,梁山系從前周代龍脈之餘韻,百姓人家擇得此地,可保三代富貴發達,但對大唐來說,三代就太短了。而且,梁山所在風水與昭陵互不呼應,王氣欠缺和諧,恐怕三代後國運受阻,因此打折。   


    圖:位於梁山主峯的乾陵,地貌如睡婦人,雙乳凸現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稱是萬年吉壤,袁天罡的意思則是“葬不宜”,面對截然相反的說法,李治一時也拿不定注意。昭儀武則天聽說後心中竊喜,袁天罡曾算過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據說李世民爲此殺了不少武姓之人。

     更玄乎的是,袁當年曾給冒充男孩的武則天看過面相,稱“若爲女,當爲天下主”。梁山風水格局不正好暗預她的命象?於是武則天力勸李治不要猶豫,聽舅舅長孫無忌的話沒錯,梁山陵址就這麼定下來了。袁天罡知道皇帝的金口玉言難再收回,當時長嘆“代唐者,必武昭儀”,此後果然應驗。

    但對袁天罡的分析,長孫無忌心裏也犯嘀咕,陵寢建成後想從名字上找點平衡。時有大臣建議陵名定爲“承陵”,取承繼父親李世民昭陵龍脈之意。長孫無忌則根據梁山位於西北,易理上屬“乾”特別建議叫“乾陵”。不是說梁山陰氣重嗎,乾屬陽,爲上;坤位下,屬陰,卦義爲順--“陰陽相合定乾坤”,李治心中方釋然,乾陵名定。

    很明顯,上述民間關於乾陵擇址上的傳說是一種附會。僅以陵號來說,就不可信。實際上,乾陵的名稱是根據李治死後的諡號而來,由武則天欽定。

    李治諡號“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乾陵中的“乾”,取諡號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爲“天”卦,各爻取龍爲象。另外,武則天死後諡“則天順(大)聖皇后”(“武則天”一名由此而來),也有一個“天”字,定名乾陵合正理。

 

  

武則天亂了後宮再亂風水之謎

 

上篇說了武則天的乾陵卜址“奶頭山”的傳說,不少博友來了興趣,問我乾陵在風水上影響以及與大唐國運的關係,我這裏就繼續說說中國古代這位第一女人與目前陝西境內惟一座、據說未被盜過的帝王陵。#p#分頁標題#e#


    圖:武則天乾陵地宮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記載,公元684年,“山陵(乾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衆,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李治生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病死於東都洛陽,時年56歲。李治22歲那年當了皇帝,在位長達35年。
        如果真如民間所言即位不久就擇定了梁山這塊風水寶地,那也不會在死後由武則天來匆匆建陵,所以此陵址應爲武則天挑選的。據記載,負責這項工程的“山陵史”是吏部尚書韋待價,爲了趕工期,前後共動用了20餘萬勞力,晝天白夜幹,300天后完成了主體工程。
        李治初繼位是頗有一番雄心的,但他後來患了頭暈症,“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只好讓聰明能幹的武則天助理各項事務,權力慾極強的武則天藉機控制朝政,形成朝中“二聖”局面。
        五代時官修的《舊唐書》記載,李治臨終前留下遺囑,“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說了這話的當天夜裏就死了,爲了節省開支,遺詔就葬在東都洛陽附近,“陵園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
        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5月,武則天命睿宗李旦護李治梓棺回長安。同年8月葬入趕出來的乾陵內,並以鐵水將地宮封死。之後,武則天又花費巨資,進行了2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增添了大量的附屬建築。


    圖:武則天乾陵外貌

    武則天爲何要把李治運回葬長安?時稱是爲了還李治死後回到李淵、李世民身邊的心願,但這樣的解釋太簡單了。李治死後,實際上有不少朝臣反對武則天此舉,如時在朝廷中供職、受到武則天青睞的文人陳子昂就建議將李治葬於東都。
        但武則天一意孤行,傳說就是風水先生所謂的梁山風水利於女人的原因,這纔將李治歸葬在梁山上。但到底武則天當時的真實想法是什麼,這就不得而知了,也已成了一道歷史之謎。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爲武曌,是中國歷史上惟一正式有國號(“周”)、年號(先後有“光宅”、“永昌”、“神龍”等18個年號)的女皇帝。在這之前其實還有一位女皇,就是西漢時劉邦的皇后呂雉,但因爲呂雉沒有國號、年號,在位僅9年,所以史書編修時沒有承認。


    圖: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上面字跡爲後人亂刻)

    客觀上講,武則天當皇帝並沒有什麼不妥,她很有作爲,如重視人才,開創“科舉”,就是她的一大政績。可以說大唐的持續強盛、穩定,有這個女人的功勞。但武則天最大的問題是“亂”,這是爲封建朝代所不能容忍的。
        一是性亂,在這本書前面的章節提到了,這裏不再多說。再是“亂”了大唐風水。
        過去,風水先生認爲她真正壞事的“亂”,是動了大唐的龍脈,壞在風水!除了上面說的擇址在李世民的昭陵西側,“風水位序”錯亂外,還因爲在李治入葬23年後,重啓乾陵地宮一事。
        根據封建帝王喪葬規制,皇后先死,皇帝可以開啓地宮歸葬;而如果皇帝先死,則將地宮封死,以後別人再不得擾動,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只能在陵附近擇址另建。
        如清朝咸豐皇帝奕詝的皇后慈安、後來貴爲大清老佛爺的慈禧,就是因爲死於咸豐之後,未能歸葬咸豐的定陵,而是擇址另建。
       公元684年8月,李治葬入後用鐵水把地宮封死,就是這原因。可“位卑”的武則天要“亂”就亂到底,“亂”到要害上,偏偏要掘開“歸陵”。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廢了睿宗、自己的兒子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周”,定都洛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擁立李顯復位,是爲中宗。
        當年11月,當了16年皇帝的武則天病死於洛陽,終年82歲(也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少有的高壽皇帝之一)。她自知篡位罪過深重,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順)聖皇后。”次年5月,由李顯親自護送梓棺回長安,三個月後與李治合葬乾陵。


    圖:武則天民間畫像不同版本

    對於武則天留下的“歸陵”遺囑,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當時就認爲“以卑動尊”會動了龍氣,傷及大唐國運,武則天的遺囑不妥,建議李顯爲大唐的長治久安考慮,在乾陵附近擇吉地爲武則天另建陵寢。而且,乾陵地宮已用鐵水封死,再強行打開,將會破壞乾陵。
        但李顯爲了表示自己的孝心,還是命工匠掘開了通向乾陵地宮的埏道(墓道),滿足了武則天“歸陵”願望。說來也怪,武則天這麼一“歸陵”,問題真出來了。雖然之後出現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的“開元盛世”,但大唐的國運就此埋下了禍害,社會矛盾加深,風波不斷。
        大唐王朝自公元618年李淵受隋禪,至公元907年最後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柷禪於樑王朱全忠,共傳20帝,歷289年,包括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周”的16年時間。此後,中國歷史上又進入了一個大分裂時期,即“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帝王陵寢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中國盜墓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賊溫韜即出現在這個時期。當時民間即有議論,李家陵寢的龍脈受傷,導致大唐國運衰敗,矛頭首先指向武則天的乾陵。#p#分頁標題#e#


    圖:影視中的武則天(劉曉慶扮演)

    上面提到,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位於李世民昭陵的西邊,堪輿師認爲昭陵系大唐龍脈中的龍首,位序上乾陵弄亂了風水;而讓一個當過皇帝的女人騎在了大唐的“龍頭”上,也不吉利;加之武則天遺囑重新掘開乾陵地宮,再擾了一次龍脈,大唐國運就此被打了折。
        除了乾陵影響了大唐國運外,後期陵寢屢遭破壞,也讓李家的風水寶地泄了王氣,加速了大唐的滅亡。《舊唐書》記載,在德宗李適主政的興元元年,即公元784年,“朱泚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
        朱泚系鳳翔隴右節度使,後反唐稱帝,定國號“秦”,年號“應天”,其“暴犯陵寢”,據傳是有意破壞李家的龍脈和王氣。
        再到後來,唐帝陵竟然成了時人盜掘致富的目標。《資治通鑑》上有這樣的記載,昭宗李曄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發生“侵犯帝陵”事件;昭宗天覆二年(公元902年),簡陵遭盜。簡陵是李曄父親懿宗李漼的陵寢,於公元874年2月葬入,僅僅28年,還是其孫子(李曄第七子)在位時就遭盜掘了。真是一派悲涼。最後,除了乾陵外,唐帝陵全讓破壞了,風水盡泄。
        真是乾陵壞了大唐國運?顯然,如果這樣認爲是唯心的。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真有那麼神麼,讓大唐國運受傷?如果說風水位序亂了,那李世民將他父親、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選擇在涇水之東(昭陵下首)又怎麼解釋?不是風水被破壞加速了大唐的衰敗,而是大唐的衰敗導致了帝陵遭盜,這才風水不好,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會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實際上,風水又算何物?乾陵壞了大唐國運不過是附會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