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中天是什麼形狀的?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多種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是經過了歲月的沖刷,在漫長的時間下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固性和傳承性的文化。既然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那麼,它身上的必然有着吸引人性的地方。你知道陰陽學說嗎?對於這種文化你是否瞭解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陰陽學說中天是什麼形狀的?


  陰陽學說中天的形狀:
  《敕勒歌》裏說: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可以看出古人認爲天是一個 “大圓球”。

現代天文學裏面也有一個 “天球” 的概念:假定所有的星星都 “鑲嵌” 在一個大大的球體上,這個球體就叫做 “天球”,用來分析各個恆星的特性。

陰陽五行之說,是道教的教義主要內容之一,是原始的、唯心的。

陰陽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爲: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爲: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特性:
  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的、外延的、主動的、剛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屬於“陽”;

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內收的、被動的、柔性的、圓的、山北水南都屬於“陰”。

相關性:
  陰陽的相關性指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它應該是在同一範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在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天而言,則晝爲陽,夜爲陰。

普遍性:
  陰陽的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相對性:
  陰陽的相對性指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可分性:
  陰陽的可分性指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爲陽,夜爲陰;白晝又可再分,上午爲陽中之陽,下午爲陽中之陰;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爲陰中之陰,後半夜爲陰中之陽。

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着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爲陽,下部爲陰;體表爲陽,體內爲陰;

背腹而言:背部爲陽,腹部爲陰;

四肢而言:四肢外側爲陽,內側爲陰;

筋骨皮膚而言:筋骨在內故爲陰,皮膚在外故爲陽;

內臟而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爲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爲陰;

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於上焦故爲陽,肝、脾、腎居於中焦故爲陰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爲陽,地爲陰;動爲陽,靜爲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爲陽,下爲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爲陽,冷爲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爲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爲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爲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爲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爲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髮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