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奇特的酒文化

少數民族奇特的酒文化中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酒歷史更是悠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些少數民族的飲酒歷史和飲酒趣事。

少數民族奇特的酒文化

少數民族奇特的酒文化

 女真族酒宴:

女真人是滿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項日常事務就是喝酒,每喝必勸,盡醉而歸。景祖烏古酒時,女真人酗酒成風,世祖劫裏鉢曾醉後騎驢入定。他們喝酒的辦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隻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飲。每逢婚嫁,夫婿和親戚到女家,要擡上許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銀瓦器盛裝。將士出征,全軍會飲,此時將官招人獻計,共議長短。平時宮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響朝政。

 幺佬族重陽酒:

重陽酒是幺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幺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纔開壇飲用。

  傣族:

傣族的嗜好品有酒、煙、檳榔、茶等。幾乎各地傣族都有這些嗜好,只是嗜好的程度稍有差異。

嗜酒是傣族的一種古老風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己成爲宴客必備之物。近現代以來,飲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兩餐多喜飲酒少許,遇有節慶宴會,必痛飲盡醉而後快,且飲酒不限於吃飯時,凡跳舞、唱歌、遊樂,必皆以酒隨身,邊飲邊歌舞。所飲之酒系家庭自釀,傣族男子皆善釀酒,全用穀米釀製,一般度數不高,味香甜。也有度數較高的,如西雙版納迦旋寨出產的一種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傾人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稱爲堆花酒,遠近馳名,被譽爲“十二版納”之佳釀。

  布衣族:

布依族成年男子愛飲米酒,婦女們愛吃糯米甜酒.逢年過節要飲年節酒,婚姻娶嫁要飲雙喜酒,送往迎來要飲“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自釀幾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時飲用,又以之待客,尤其是請客時,若席上無米酒,再豐盛的席面,客人的興味也不濃,主人的臉上也覺得無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稱,因此,他們飲米酒時,有三大特點:其一是酒用罈子裝,將葫蘆(地方土語叫“革當”)伸進壇裏汲取;飲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這樣才顯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這除了助興以外,更主要的是與席者互相考智慧與機敏,看誰能摸透對方的心裏面。當然,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種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這是三大特點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個。酒歌的內容無所不包,諸如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歷史,山川草木,乃至對村寨及主人的稱讚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對答不了的“罰”酒。這樣一來二往,既對了歌,又傳播了知識,真是別具民族風韻,興味盎然。

布依族人生活中,還有一種饒有風趣的“迎客酒”。就是娶嫁迎親或逢年過節,客人來到時,主人要在大門口擺上一張桌子,桌上放酒壺和碗,客人一到,主人急忙在碗裏斟了酒,雙手端着,唱起一首“迎客歌”:“風凰飛落刺笆林,鯉魚游到淺水灘,今天貴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簡慢,獻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函”。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畫眉飛上梧桐樹,小蝦游到大海里,今天來到富貴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這碗仙酒不敢訣。”如此對答幾個回合以後,雙方不分勝負,最後客人飲了一口酒,就進到堂屋裏。若是客人不會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後才能罷休。所以,不會唱酒歌,既要被“罰”酒,又要逗得所有圍觀者鬨堂大笑。

布依族人不僅喜愛飲酒,而且也善於釀酒。米是自己種出來的,酒麴是自己上山採來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釀製容易。釀製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醇香甘美,都是大罈子盛好密封的,每當打開罈子蓋取酒時,香飄滿屋。

布依族人還用自產的糯米和自制的酒麴(當地叫“土酒藥”)製作出可口的糯米甜酒。這種甜酒基本上是婦女們自食和招待女客的。要是在春三月或初夏時節,凡是在布依族地區路過,走累了,口渴了,只要見到路邊地裏有人做活,就去向他(她)們找水喝,一定能喝上布依人常用甘冽的山泉衝拌的糯米甜酒水,涼悠悠甜絲絲沁潤肺腑,既能解渴,又能驅散一路上的疲勞。

 毛南族:

毛南族嗜好煙、酒、茶。成年男人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抽本地產的旱菸葉,很少用外地煙。老人多用竹鞭做旱菸杆,邊燒火邊抽菸,節省火柴。飲茶只是辦喜事、喪事和招待客人時喝,平時則喝開水或泉水。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辦喜事、喪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敬祖先、走親訪友、節日、互助換工等就餐時都要有酒。平時白天勞累,晚餐也要喝酒活血,說容易恢復疲勞。客人到家沒有酒招待就認爲失禮,有句口頭語:“好朋好友,黃豆送酒。”因此,家中常備一罈酒待客。幾乎每家的主婦或男主人都會釀酒。他們釀製的白酒,酒精度數不高,一般的20~35度。釀酒的原料有糯米、粘米、玉米、高梁、紅薯、南瓜等。各類酒名都以原料名冠之。如用糯米釀製的叫糯米酒,用紅薯釀製的叫紅薯酒。釀製的各類酒都用本地產的酒餅來發酵。先把原料煮熟,攤在竹蓆上,晾冷後撒酒餅(研成粉未),投入缸裏或壇裏發酵。冷天放在暖處或用爛棉被、玉米葉、棕皮蓋上保溫,待發出酒香味即可蒸制。蒸制時,底層用七拳鍋裝原料,中間用漏鍋做蒸鍋,上面是“天鍋”裝冷水,用微火蒸。蒸鍋邊有小孔將酒流往壇裏。蒸酒量少的,用煮飯鍋和炒菜鍋即可。蒸酒用水最好是泉水,出酒率高,酒味醇香。毛南族不僅愛喝酒和善釀酒,還惜酒味比喻情意呢!如男女對唱山歌時,女的唱:“這糯粘米酒,昨夜剛釀成,味淡又不醇,哥懶把手伸。”男的回答:“這是糯米酒,秧田在門口,酒味烈又香,陶醉哥心頭。”

 傈僳族:

傈僳族男女青年和老人及婦女都嗜好吸菸、喝酒、飲茶。煙和茶是自己種植,水酒(“呢支”)是用苞谷、蕎子之類的糧食釀成的。

每當苞谷成熟時節,開始釀製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裏,把苞谷摘下來就地制酒,邊收莊稼邊做酒,盡情地飲上幾天才肯回家。等到把苞谷全收回到家裏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時間。這樣,在收穫的季節裏,人們常常是一邊酣飲一邊歌舞。

這種酒,也叫醋酒或杵酒。製造方法比較簡單、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養麥、稗屑子等,以稗子爲最好。製作時先把糧食搗碎,蒸熟後放涼,拌上適量的酒藥,放進乾淨的瓦罐裏,蓋好,發酵十幾天,等發出酒香味,說明已出了酒,啓封衝飲。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飲用,酒味就更濃了。

水酒的飲用方法是,把罐內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鍋裏兌上溫水,用木勺攪拌,待酒味和溫度合適了,舀出過濾裝進竹製的酒杯,便可以飲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紅糖、雞蛋,即富有營養,又甘醇,清香撲鼻,這種酒也就是17一18度,有解渴、爽口、提神解乏的功能,還能增加入的食慾。

招待客人時,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傈僳族認爲“無酒不成禮”,有酒就有了相應的禮節。主人用很精緻的竹筒將酒盛滿後,往地上倒一點,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後將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滿,雙手舉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飲用,而後主客共同暢飲起來。

最有趣的莫過於“飲合杯酒”了。傈僳族稱“伴多”,即兩人共捧一大碗酒。這種飲法只有在大家酒興最濃的時候纔出現,而且總是由主人首先邀請。主客互相摟着脖子和肩膀,臉靠臉,然後一同張嘴,一口氣飲完。於是酒從他們的嘴角,臉上淌下來,流到衣服上,而他們全然不顧。喝完了,互相對視,開懷大笑。合飲杯酒,只有在親朋摯友或戀人之間進行,過去常常用於貴客來臨、簽定盟約、結拜兄弟的場合上,不分男女,兩人共飲。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邀請你同他合飲杯酒,那就意味着他對你充滿了信任,並願同你建立誠摯的友誼。但是,晚輩人不能邀約長輩“伴多”,而且是長輩爲晚輩人表示關心,對同輩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愛慕才飲合杯酒。

以往,由於生產方式落後,糧食生產量較低,一年的口糧本來就不夠,再製作大量水酒而耗費了許多糧食,所以,全家存糧最多能吃八、九個月,在新糧食下采之前,要以紅薯、山藥蛋、野菜、野養、野百合來充飢。把野養切碎放在鍋裏煮開,放一點苞谷面煮熟充飢。遇上災荒或缺糧季節,傈僳族都保持着互通有無、彼此互濟的風尚。如果全家族全處於糧荒光景,就得全體上山採集野生植物或狩獵來度過饑荒。